《杭州网络》首席记者徐文杰见习记者钟逸飞人物综合安排
茅以升(照片来源:北京日报)
9月26日是杭州钱塘江大桥的开幕日。1937年的这一天,中国桥梁专家毛毅升主持了西湖以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的设计。这是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桥。自然屏障变成了一条大道。
70多年后,杭州将9月26日定为“工匠日”,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依法成立的“工匠日”:别出心裁、实践工艺、生产工艺,毛一生的精神代代相传。
作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创始人,茅以升一生热爱桥梁,并致力于桥梁建设。他辉煌的一生已经成为中国铁路桥史上的里程碑。
我长大后必须建造最坚固的桥梁!
童年时期的想法往往具有惊人的力量。
1896年,毛毅升出生在江苏镇江。当我10岁的时候,端午节后在我的家乡举行龙舟比赛。观看比赛的人们站在一座小桥上。许多人砸毁了这座桥,杀死并淹死了许多人。这一不幸事件也给年轻的毛毅升带来了压力,他渴望在长大后建造最坚固的桥梁。
当时,茅以升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共和国最坚实的“桥梁”。1919年,茅以升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专攻桥梁的工程博士。他在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的观点被世界桥梁专家称为“茂定律”(Mau's Law),并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颁发的研究金奖。
同年12月,24岁的毛毅升毅然回国。毛毅升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评价如下:“这14年的努力就像是在建一座桥,它为我的一生建造了一座坚固的桥墩。”
外国人能做到,我们中国人也能。
1933年3月,已经是天津北洋大学校长的毛毅升同时收到两封信,信中说了同样的话:毛毅升应邀到杭州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。
台湾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希望有一座连接南北的桥梁。然而,在钱塘江上建一座桥并不容易,这里的潮汐多变,流沙深不见底。
"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桥梁都是由外国人建造的."毛毅升说:“我们中国人必须自己修复钱塘江大桥,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复这座现代桥梁。外国人能做到,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。我们不比别人好。”
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的职务,前往杭州集中精力修建这座桥。
大桥开通89天后,人们流下了眼泪来炸毁抗日侵略者。
1934年11月11日,这座桥落成。接下来的几年里,茅以升日夜忙于建桥,采用“喷水法”、“沉箱法”和“浮距法”等技术创新来解决建桥中的难题。
1937年8月13日,松湖战役爆发。战争期间,毛毅升带着工人们加快了大桥的建设。然而,战争形势突然改变,新生的钱塘江大桥立即面临被炸毁的命运。
修理这座桥不容易,但是修理好的桥不能留给日本人。毛毅升拿出设计图,在14号码头上画了一个圆圈。它被用来掩埋爆炸的缝隙,"桥墩必须被炸毁,如果它要被炸毁,它必须被完全炸毁!"
自大桥开通以来的89天里,100多万难民和士兵踩着预埋炸弹通过大桥转移,军事物资的转移超过了大桥的成本。这是世界桥梁史上独特而庄严的开幕式。
1937年12月23日,日军从北方入侵杭州,钱塘江大桥在日军到达河边之前被引爆。茅以升眼中含泪写下了《别钱塘》:陡峭的土地上风景的突然变化,桥梁的爆炸,眼中的泪水,五行中的火的丧失,最后是火,以及桥梁修复的失败。
1938年除夕,毛毅升满怀深情地发誓:“抗战将胜利,这座桥将重建。”
一旦在北部和南部再建一座桥,自然屏障将成为一条通道。
1945年的胜利。新中国成立后,毛毅升亲自主持了这座桥的修复工作。1953年,钱塘江大桥重新通车。
1955年至1957年,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。他还接受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,这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。
通车后,该桥将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,成为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。
毛泽东称赞长江的第一座桥是这样的:“一座桥南北飘扬,自然屏障变成了一条大道。”
这座桥叫什么名字?日本斗争
茅以升一生都在学习、建造和写作桥梁。在他看来,这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,也是一种文化。他在中外报纸上发表了200多篇重要文章。其中,《中国石拱桥》一文被列入中学教科书,向无数青年学生展示了充满中国人智慧结晶的桥梁文化。
新中国成立后,茅以升任铁路研究所所长、铁路科学院院长、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。
1987年,91岁的毛毅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。此时,他已经是1500度高度近视,只能看到恍惚的身影。登上桥后,毛毅升跌撞撞地越过桥栏杆,保持沉默。
我女儿毛玉林回忆道:“我和他在一起,看到他的眼睛一直在转动。这可能是因为他想收集光线,看看这座桥,钱塘江和所有这一切。”
这座桥是有形的和无形的。茅以升一生都在处理这座桥,他哀叹道:“人生是一场百年的旅程。回顾过去,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崎岖不平不仅仅是平坦的。突然有深谷和洪涛。幸运的是,这要靠桥才能跨越。这座桥叫什么名字?这叫做斗争。”